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沒有憤怒何談希望 -蔡尚君谈《人山人海》
孩子:他们是烈士吗?
大人:不是;
孩子:他们是敌人吗?
大人:也不是;
孩子:那他们是什么?
大人:是历史。
——《三体3:死神永生》
如果有孩子眨巴着眼睛仰头发问:《人山人海》中那群被掩埋的是什么人?想必,这是最好的回答:历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7年,贵州省六盘水山区发生了一起命案。“摩的”司机代天云载客时不幸遭遇刚刚与家人发生口角的陆凤仁,在吊水岩口,陆凤仁用杀猪刀捅死了代天云,劫摩托车遁去。警方一直破案不力,代天云的五个哥哥决定自己追凶。一年后,代氏老三在柳州一砖厂找到了陆凤仁,兄弟五人将他押回六盘水交给警方。
2008年底,蔡尚君(微博)看到了这则报道,感叹这个民间故事的传奇,但当时并没有动过把它拍成电影的念头。直到2009年,故事才再次从记忆中被唤醒,“我有个直觉:这个事情过去了这么久都还没被我忘记,它一定有存在的意义。”2009年6月,偕同两位编剧顾小白和顾峥,蔡尚君一行三人来到贵州六盘水案发现场,采访了事件主角,回京后不久,经过艺术创作,捧出这个公路复仇故事:
老铁(陈建斌(微博)饰)骑着摩托车踏上替兄复仇的征途,在追凶路上,他历经背叛、欺诈、世态险恶与自我情感的挣扎,最后在一家黑煤窑找到了凶手(吴秀波饰),欲伺机报仇,对方却意外死亡,老铁也陷入了绝境,为彻底摆脱煤窑地狱般的生活,他引爆煤矿……
“我想表达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想通过对老铁这个人物的观察和剖析,探讨人在时代里的变化,面对险恶怎么把握自己,怎么选择生活,每个人跟着大时代一起往前走,但在得到的同时是不是丧失更多?” 蔡尚君想要的表达的是个体命运宿命的悲剧,更是时代发展的创痛。
“评委会为之深深打动,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从未见过的世界。”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人山人海》。在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PK掉同时入围的《桃姐》《赛德克·巴莱》等片,蔡尚君一举夺得最佳导演银狮奖。
很难想象,这是蔡尚君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在此前,中戏毕业的他导演过话剧《保尔·柯察金》,也为导演张扬写过剧本,《爱情麻辣烫》《洗澡》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他手。2007年的《红色康拜因》让他以导演身份崭露头角,斩获多个国际奖项,但直到2011年,第二部作品《人山人海》才正式面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没有一部《人山人海》这样的电影,对中国电影票房来说不重要;但有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本身很重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生态食物链的完整。蔡尚君导演以孤军深入的电影态度告诉我们,即使在钱眼时代,电影仍然有自我表达的可能。”看完电影后编剧宋方金评价道。
钱眼时代,看上去内心平和的蔡尚君却“有所执”,他将拍电影视作修行,“我不是职业导演,也不太想做职业导演,什么都拍,我想做的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拍自己认为值得拍的东西,用电影去感悟生活,体验自我。”拍《人山人海》时,蔡尚君是愤怒的,剧中的老铁也是愤怒的,但在蔡尚君看来,愤怒好过沉默,好过随波逐流,“没有愤怒,哪来希望?”8月3日,《人山人海》即将上映,“老铁比大多数人普通,却创造了奇迹,你又能做什么?”这是蔡尚君抛给观众的问题。
对话
“不丑化,不美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人山人海》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很多神奇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能一下子击中你?
蔡尚君(以下简称蔡):2008年我在新闻上看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当时只是觉得挺传奇,主人公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记在脑子里了,直到2009年才开始策划把它拍成电影。2008年奥运会快开始的时候,我去找顾小白、顾峥聊电影,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这个报道,当时大家也没确定是不是能把它拍成电影,但我有个直觉:这个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还没被我忘记,它一定有存在的意义。2009年过完春节我们开始讨论,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是什么?网上流传的说法哪些是真实的?于是我们决定亲自去一趟案发现场了解真实状况,于是6月份便出发了。
记:看完电影后感觉沉重、压抑,灰色的村子和城市,黑色的矿井,肮脏的菜市场,人物对话也毫无感情,有观众说,电影终究要保留一点梦想,但你的表达却冷静、残酷,对这个说法您怎么看呢?
蔡:我们不会为了残酷而残酷,事实上生活远比电影残酷,我没有丑化什么,也没有美化什么,本着真实客观的态度创作电影。因为故事的主人公老铁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所以他的世界充斥着贫民窟、地下室、小旅社以及肮脏的菜市场,这很合理。其实电影体现的也是我们对社会的看法,因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整个社会的大情绪是息息相通的,主人公是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但在城市里生活不下去了,回到农村,一次偶然事件让他踏上了复仇的征途,也开始了寻找自己的征途,他是我们所看到的身边这个群体的缩影。
在第48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电影《红色康拜因》获最佳影片金亚历山大奖,同年,在第12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该片勇夺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不能至纯至善,便以恶制恶。”
记:已经很残酷很绝望了,但故事的最后还是以集体毁灭收尾,为什么这么处理?
蔡:这个结局其实是后来改的,我们开始设定了一场暴动的戏,但陈建斌对这个结局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是过于理想浪漫的处理,他说,“我演老铁,每天按照他的情感逻辑在体验生活,我觉得他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最后的毁灭,是我们在尽量组合这个人物性格的情况下主观投射的结果。在跟真实故事的主人公接触中我了解到,原型人物真的去过黑煤窑,甚至很戏剧化地在那里见到了自己被打残的多年不见的远房舅舅,因为他本人在大山里长大,有大山生存能力,最后翻山越岭逃出来了,但被困在黑煤窑里的大多数人是逃不掉的,在这种情况下,老铁追击的凶手意外死亡,他活下来的唯一希望也消失了,与其苟活不如毁灭,换一个新的开始。
记:引爆煤矿带来了集体毁灭,但一个人能决定别人的命运吗?
蔡: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性论的角度。选择“集体毁灭”其实是我当时面对现实的态度,我觉得在乱世、在恶的环境里,只有至纯至善才是最有力量的,但是如果不能做到“极致”,就抵抗不了恶的力量。记得我当年看完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时,真的是朝电视举了三个躬,因为那种至纯至善真的有照亮生命的力量,但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量,是没法帮助别人的。于是我想,即使是佛和菩萨也有愤怒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想象的态度就是呈愤怒像,呈狮子吼,以恶制恶,但必须有慈悲的心肠。老铁的内心力量在那一刻是有限的,他能救的就是那个跟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孩。其实我们想写的是一个群体,所以在煤矿里他们每个人都面目模糊。
记: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递什么呢?
蔡:发生在老铁身上的这种偶然小概率事件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这里,复仇只是故事的外壳,我想通过对这个人物的观察和剖析,探讨人在时代里的变化,面对险恶怎么把握自己,怎么选择生活,每个人跟着大时代一起往前走,但我们在得到的同时是不是丧失更多?这个普通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使是底层人物也有自己的坚守、原则和认知能力。所以我们没想过把这个“千里追凶”的故事处理成“双雄对决”,也没有想过把老铁塑造成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好人、英雄,他也有自己无法坚守的底线,被复仇的欲望驱动,社会可能比他想象的还要险恶,他怎么面对?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这个人创造了奇迹,完成了一个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普通,那么你又能做什么?
由陈建斌、吴秀波、陶虹主演的《人山人海》,在第68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PK 掉同时同时入围的《桃姐》《赛德克·巴莱》等片,夺得最佳导演银狮奖。该片将于8 月3 日上映。
“有愤怒,就有希望。”
记:电影中处处渗透着面对现实的无助和绝望,现实世界已经够苦逼了,一个太过悲观的人在现实世界怎么前行?
蔡: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内心也有一些愤怒,但我认为只要还有愤怒,说明心里还有希望,不然大家就都沉默吧?都随波逐流吧?我认为这是最可怕的。我之所以最后喜欢老铁这个人物,就是因为他没有顺从,没有麻木地沉默,也没有坐而论道、发牢骚,至少他在行动。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面临跟老铁一样的选择,比如刚刚过去的这场大雨,有人在咒骂、发牢骚,有很多最普通的人在坚守,比如环卫工人、志愿者,也有坐地起价的恶人,形形色色。我觉得,一个心存善念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做事,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要保持清醒,也许没有善念,但也别去做恶。而故事中的老铁至少发出了一种声音,尽管故事的最后以暴力结束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但这是在那个时空里我们的认知方式,因为真理是属于个体的,我们需要找到符合他自己的方式。
记:从《红色康拜因》到《人山人海》,您始终在关注底层人物,为什么如此热衷关注这个群体?
蔡:《红色康拜因》通过描述一对父子的关系展现了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游荡的人群,他们失去土地,涌入城市,但在城市里又找不到归属,游荡在城市和故乡之间。而《人山人海》写的是这个游荡的人可能是城市生活的失败者,他们已经到了一定岁数,认命了,然后回到乡村。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两部电影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在这些电影中,我塑造的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形象,而是我们大家都认识的人物,也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农民和土地关系问题一直是关键,牵扯到朝代更替,虽然我们没有亲历主人公的故事,但我们都在这种大的命运中成长,那些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各种限制里才能找到最大的自由。”
记:《人山人海》直击现实,很多人因为它能过审而高兴,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蔡:中间确实经历了一些挫折,这部电影能上映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觉得每个个体,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审查者,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体制,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人能左右的。事实上这些年来,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做着各自的努力。我觉得在制度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作为个体与其抱怨,不如去做、去实践,因为制度是大家共同创造的,需要我们不断修正,而且只有行动才能促进事态变化,否则永远看不到变化。
记:对于现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您怎么看?
蔡:中国电影的发展跟我们经济生活的变化是紧密关联的。中国电影现在只有100多亿的市场,跟其他产业相比差太远,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还太少。这个市场也不成熟,现在我们只有1万多块银幕,等有一天我们像美国一样银幕数达到三四万块的时候,市场才有可能成熟,我觉得这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当然还包括发行机制、艺术院线的运行机制、人才机制等一套完整的体系。现在的电影市场看上去很繁荣,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暴利行业,当其他行业行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有热钱、傻钱涌入,其实这些投资大多是不理性的,不具有连续性。审查也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我认为自由和限制是相互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各种限制里才能找到最大的自由。
记:这两年市场上充斥着大制作作品,尤其是各种技术和特效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其实没几部真正好看的电影,对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蔡:这是阶段性的现象,这些炫技的东西在这个阶段能吸引观众,但一两年后,如果只是炫技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从长远来看,还是不能放弃讲故事,因为几千年来,无论地域、文化有多不同,无论技术怎么进步,人们唯一不变的爱好就是听故事。也许技术能让我们把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变成可能,但好的作品跟技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在技术中,我觉得重要的是想象力,大的特技是发挥想象力过程中的产物。
“拍电影是我的修行。”
记:您曾混迹话剧圈,导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后来为导演张扬撰写过《爱情麻辣烫》《洗澡》等颇有口碑的国产片,再后来自己执导,拍电影对您意味着什么?
蔡:我觉得拍电影是我修行方法的一种,我不是一个职业导演,也不太想做职业导演,什么都拍,我想做的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拍自己认为值得拍的东西,拍自己面对焦虑时的启发,用电影去感悟生活,体验自我。《人山人海》相对小众,我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不会奢求很多,因为这是我的选择。当然我也在思考,是不是能做得更圆融一点,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有一定的票房保证,让投资人寻找到平衡,实现良性循环,但这需要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诺兰(克里斯托弗·诺兰,英国导演)的作品我就很喜欢,他有自己的坚持,有明确的认识,也被很多观众喜欢。
记:您跟张扬导演有过很多合作,你们也是同一届毕业的校友,他开始一直在拍所谓的文艺片,但这两年似乎正在转型,您对他怎么评价呢?
蔡:张扬导演一直在拍文艺片,比如最近的《飞越老人院》。他有他的情怀和关注,内心一直在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我认为他没有转型。我和他的相似与不同的一点是,虽然我们都在讲述普通人的事儿,但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性情和审美,我们是不一样的。
记:您接下来有什么拍摄计划呢?
蔡:接下来我想讲述一个发生在东北边贸小城的故事,同样是讲述在时代洪流里人的身不由己,跟《红色康拜因》和《人山人海》有内在细致的联系。不同的是,我感觉现在的中国生活是欢腾的,情绪也是欢腾的,但有时候也挺虚妄、荒诞、无奈。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方式生活?《人山人海》中,有一定的社会现象学的层面在里边,但在接下来的这部电影里,我希望能把这种社会现象学的东西隐藏得更深一点,换一种更圆融的方式,让生活本身来说话,我也会更关注内心,更深入地挖掘精神和人性更深处的东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孩子:他们是烈士吗?
大人:不是;
孩子:他们是敌人吗?
大人:也不是;
孩子:那他们是什么?
大人:是历史。
——《三体3:死神永生》
如果有孩子眨巴着眼睛仰头发问:《人山人海》中那群被掩埋的是什么人?想必,这是最好的回答:历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7年,贵州省六盘水山区发生了一起命案。“摩的”司机代天云载客时不幸遭遇刚刚与家人发生口角的陆凤仁,在吊水岩口,陆凤仁用杀猪刀捅死了代天云,劫摩托车遁去。警方一直破案不力,代天云的五个哥哥决定自己追凶。一年后,代氏老三在柳州一砖厂找到了陆凤仁,兄弟五人将他押回六盘水交给警方。
2008年底,蔡尚君(微博)看到了这则报道,感叹这个民间故事的传奇,但当时并没有动过把它拍成电影的念头。直到2009年,故事才再次从记忆中被唤醒,“我有个直觉:这个事情过去了这么久都还没被我忘记,它一定有存在的意义。”2009年6月,偕同两位编剧顾小白和顾峥,蔡尚君一行三人来到贵州六盘水案发现场,采访了事件主角,回京后不久,经过艺术创作,捧出这个公路复仇故事:
老铁(陈建斌(微博)饰)骑着摩托车踏上替兄复仇的征途,在追凶路上,他历经背叛、欺诈、世态险恶与自我情感的挣扎,最后在一家黑煤窑找到了凶手(吴秀波饰),欲伺机报仇,对方却意外死亡,老铁也陷入了绝境,为彻底摆脱煤窑地狱般的生活,他引爆煤矿……
“我想表达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想通过对老铁这个人物的观察和剖析,探讨人在时代里的变化,面对险恶怎么把握自己,怎么选择生活,每个人跟着大时代一起往前走,但在得到的同时是不是丧失更多?” 蔡尚君想要的表达的是个体命运宿命的悲剧,更是时代发展的创痛。
“评委会为之深深打动,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从未见过的世界。”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人山人海》。在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PK掉同时入围的《桃姐》《赛德克·巴莱》等片,蔡尚君一举夺得最佳导演银狮奖。
很难想象,这是蔡尚君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在此前,中戏毕业的他导演过话剧《保尔·柯察金》,也为导演张扬写过剧本,《爱情麻辣烫》《洗澡》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他手。2007年的《红色康拜因》让他以导演身份崭露头角,斩获多个国际奖项,但直到2011年,第二部作品《人山人海》才正式面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没有一部《人山人海》这样的电影,对中国电影票房来说不重要;但有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本身很重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生态食物链的完整。蔡尚君导演以孤军深入的电影态度告诉我们,即使在钱眼时代,电影仍然有自我表达的可能。”看完电影后编剧宋方金评价道。
钱眼时代,看上去内心平和的蔡尚君却“有所执”,他将拍电影视作修行,“我不是职业导演,也不太想做职业导演,什么都拍,我想做的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拍自己认为值得拍的东西,用电影去感悟生活,体验自我。”拍《人山人海》时,蔡尚君是愤怒的,剧中的老铁也是愤怒的,但在蔡尚君看来,愤怒好过沉默,好过随波逐流,“没有愤怒,哪来希望?”8月3日,《人山人海》即将上映,“老铁比大多数人普通,却创造了奇迹,你又能做什么?”这是蔡尚君抛给观众的问题。
对话
“不丑化,不美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人山人海》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很多神奇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能一下子击中你?
蔡尚君(以下简称蔡):2008年我在新闻上看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当时只是觉得挺传奇,主人公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记在脑子里了,直到2009年才开始策划把它拍成电影。2008年奥运会快开始的时候,我去找顾小白、顾峥聊电影,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这个报道,当时大家也没确定是不是能把它拍成电影,但我有个直觉:这个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还没被我忘记,它一定有存在的意义。2009年过完春节我们开始讨论,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是什么?网上流传的说法哪些是真实的?于是我们决定亲自去一趟案发现场了解真实状况,于是6月份便出发了。
记:看完电影后感觉沉重、压抑,灰色的村子和城市,黑色的矿井,肮脏的菜市场,人物对话也毫无感情,有观众说,电影终究要保留一点梦想,但你的表达却冷静、残酷,对这个说法您怎么看呢?
蔡:我们不会为了残酷而残酷,事实上生活远比电影残酷,我没有丑化什么,也没有美化什么,本着真实客观的态度创作电影。因为故事的主人公老铁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所以他的世界充斥着贫民窟、地下室、小旅社以及肮脏的菜市场,这很合理。其实电影体现的也是我们对社会的看法,因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整个社会的大情绪是息息相通的,主人公是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但在城市里生活不下去了,回到农村,一次偶然事件让他踏上了复仇的征途,也开始了寻找自己的征途,他是我们所看到的身边这个群体的缩影。
在第48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电影《红色康拜因》获最佳影片金亚历山大奖,同年,在第12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该片勇夺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不能至纯至善,便以恶制恶。”
记:已经很残酷很绝望了,但故事的最后还是以集体毁灭收尾,为什么这么处理?
蔡:这个结局其实是后来改的,我们开始设定了一场暴动的戏,但陈建斌对这个结局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是过于理想浪漫的处理,他说,“我演老铁,每天按照他的情感逻辑在体验生活,我觉得他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最后的毁灭,是我们在尽量组合这个人物性格的情况下主观投射的结果。在跟真实故事的主人公接触中我了解到,原型人物真的去过黑煤窑,甚至很戏剧化地在那里见到了自己被打残的多年不见的远房舅舅,因为他本人在大山里长大,有大山生存能力,最后翻山越岭逃出来了,但被困在黑煤窑里的大多数人是逃不掉的,在这种情况下,老铁追击的凶手意外死亡,他活下来的唯一希望也消失了,与其苟活不如毁灭,换一个新的开始。
记:引爆煤矿带来了集体毁灭,但一个人能决定别人的命运吗?
蔡: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性论的角度。选择“集体毁灭”其实是我当时面对现实的态度,我觉得在乱世、在恶的环境里,只有至纯至善才是最有力量的,但是如果不能做到“极致”,就抵抗不了恶的力量。记得我当年看完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时,真的是朝电视举了三个躬,因为那种至纯至善真的有照亮生命的力量,但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量,是没法帮助别人的。于是我想,即使是佛和菩萨也有愤怒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想象的态度就是呈愤怒像,呈狮子吼,以恶制恶,但必须有慈悲的心肠。老铁的内心力量在那一刻是有限的,他能救的就是那个跟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孩。其实我们想写的是一个群体,所以在煤矿里他们每个人都面目模糊。
记: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递什么呢?
蔡:发生在老铁身上的这种偶然小概率事件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这里,复仇只是故事的外壳,我想通过对这个人物的观察和剖析,探讨人在时代里的变化,面对险恶怎么把握自己,怎么选择生活,每个人跟着大时代一起往前走,但我们在得到的同时是不是丧失更多?这个普通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使是底层人物也有自己的坚守、原则和认知能力。所以我们没想过把这个“千里追凶”的故事处理成“双雄对决”,也没有想过把老铁塑造成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好人、英雄,他也有自己无法坚守的底线,被复仇的欲望驱动,社会可能比他想象的还要险恶,他怎么面对?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这个人创造了奇迹,完成了一个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普通,那么你又能做什么?
由陈建斌、吴秀波、陶虹主演的《人山人海》,在第68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PK 掉同时同时入围的《桃姐》《赛德克·巴莱》等片,夺得最佳导演银狮奖。该片将于8 月3 日上映。
“有愤怒,就有希望。”
记:电影中处处渗透着面对现实的无助和绝望,现实世界已经够苦逼了,一个太过悲观的人在现实世界怎么前行?
蔡: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内心也有一些愤怒,但我认为只要还有愤怒,说明心里还有希望,不然大家就都沉默吧?都随波逐流吧?我认为这是最可怕的。我之所以最后喜欢老铁这个人物,就是因为他没有顺从,没有麻木地沉默,也没有坐而论道、发牢骚,至少他在行动。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面临跟老铁一样的选择,比如刚刚过去的这场大雨,有人在咒骂、发牢骚,有很多最普通的人在坚守,比如环卫工人、志愿者,也有坐地起价的恶人,形形色色。我觉得,一个心存善念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做事,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要保持清醒,也许没有善念,但也别去做恶。而故事中的老铁至少发出了一种声音,尽管故事的最后以暴力结束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但这是在那个时空里我们的认知方式,因为真理是属于个体的,我们需要找到符合他自己的方式。
记:从《红色康拜因》到《人山人海》,您始终在关注底层人物,为什么如此热衷关注这个群体?
蔡:《红色康拜因》通过描述一对父子的关系展现了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游荡的人群,他们失去土地,涌入城市,但在城市里又找不到归属,游荡在城市和故乡之间。而《人山人海》写的是这个游荡的人可能是城市生活的失败者,他们已经到了一定岁数,认命了,然后回到乡村。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两部电影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在这些电影中,我塑造的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形象,而是我们大家都认识的人物,也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农民和土地关系问题一直是关键,牵扯到朝代更替,虽然我们没有亲历主人公的故事,但我们都在这种大的命运中成长,那些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各种限制里才能找到最大的自由。”
记:《人山人海》直击现实,很多人因为它能过审而高兴,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蔡:中间确实经历了一些挫折,这部电影能上映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觉得每个个体,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审查者,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体制,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人能左右的。事实上这些年来,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做着各自的努力。我觉得在制度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作为个体与其抱怨,不如去做、去实践,因为制度是大家共同创造的,需要我们不断修正,而且只有行动才能促进事态变化,否则永远看不到变化。
记:对于现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您怎么看?
蔡:中国电影的发展跟我们经济生活的变化是紧密关联的。中国电影现在只有100多亿的市场,跟其他产业相比差太远,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还太少。这个市场也不成熟,现在我们只有1万多块银幕,等有一天我们像美国一样银幕数达到三四万块的时候,市场才有可能成熟,我觉得这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当然还包括发行机制、艺术院线的运行机制、人才机制等一套完整的体系。现在的电影市场看上去很繁荣,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暴利行业,当其他行业行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有热钱、傻钱涌入,其实这些投资大多是不理性的,不具有连续性。审查也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我认为自由和限制是相互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各种限制里才能找到最大的自由。
记:这两年市场上充斥着大制作作品,尤其是各种技术和特效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其实没几部真正好看的电影,对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蔡:这是阶段性的现象,这些炫技的东西在这个阶段能吸引观众,但一两年后,如果只是炫技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从长远来看,还是不能放弃讲故事,因为几千年来,无论地域、文化有多不同,无论技术怎么进步,人们唯一不变的爱好就是听故事。也许技术能让我们把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变成可能,但好的作品跟技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在技术中,我觉得重要的是想象力,大的特技是发挥想象力过程中的产物。
“拍电影是我的修行。”
记:您曾混迹话剧圈,导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后来为导演张扬撰写过《爱情麻辣烫》《洗澡》等颇有口碑的国产片,再后来自己执导,拍电影对您意味着什么?
蔡:我觉得拍电影是我修行方法的一种,我不是一个职业导演,也不太想做职业导演,什么都拍,我想做的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拍自己认为值得拍的东西,拍自己面对焦虑时的启发,用电影去感悟生活,体验自我。《人山人海》相对小众,我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不会奢求很多,因为这是我的选择。当然我也在思考,是不是能做得更圆融一点,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有一定的票房保证,让投资人寻找到平衡,实现良性循环,但这需要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诺兰(克里斯托弗·诺兰,英国导演)的作品我就很喜欢,他有自己的坚持,有明确的认识,也被很多观众喜欢。
记:您跟张扬导演有过很多合作,你们也是同一届毕业的校友,他开始一直在拍所谓的文艺片,但这两年似乎正在转型,您对他怎么评价呢?
蔡:张扬导演一直在拍文艺片,比如最近的《飞越老人院》。他有他的情怀和关注,内心一直在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我认为他没有转型。我和他的相似与不同的一点是,虽然我们都在讲述普通人的事儿,但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性情和审美,我们是不一样的。
记:您接下来有什么拍摄计划呢?
蔡:接下来我想讲述一个发生在东北边贸小城的故事,同样是讲述在时代洪流里人的身不由己,跟《红色康拜因》和《人山人海》有内在细致的联系。不同的是,我感觉现在的中国生活是欢腾的,情绪也是欢腾的,但有时候也挺虚妄、荒诞、无奈。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方式生活?《人山人海》中,有一定的社会现象学的层面在里边,但在接下来的这部电影里,我希望能把这种社会现象学的东西隐藏得更深一点,换一种更圆融的方式,让生活本身来说话,我也会更关注内心,更深入地挖掘精神和人性更深处的东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