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向艾未未戰戰兢兢的致敬 .江迅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向艾未未戰戰兢兢的致敬 .江迅

全球第一部艾未未傳《艾神》在香港出版,作者杜斌稱這本書是向艾未未戰戰兢兢的致敬之作,認為艾未未對個體生命的關注,惹怒中共。六月二十一日艾未未「取保候審」期滿,將重獲自由。


陳光誠和李旺陽事件發生後,馮正虎、黃琦、胡佳……一批異見人士、維權人士,一個接一個重又步入世人視野。中國藝術家、公民維權運動領袖艾未未,以及仍在獄中的《零八憲章》起草人、二零一零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就是其中兩位。六月二十日,香港同時推出杜斌撰寫的全球第一部艾未未傳《艾神》(香港溯源書社)、余杰撰寫的《劉曉波傳》(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兩部書,書尚未出版就引起輿論關注。

六月二十一日,歷時十二個月的「取保候審」強制性措施期滿,隨著其人身限制解除,意味著艾未未將「贖回」自由身。他下一步的去向和命運引起中國及海內外公民社會人士高度關切。據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北京公安機關披露,當局對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依法進行偵查,「已查明其實際控制的北京發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存在逃避繳納巨額稅款、故意銷毀會計憑證等犯罪行為。鑑於艾未未認罪態度好、患有慢性疾病等原因,且其多次主動表示願意積極補繳稅款,現依法對艾未未取保候審」。按法律規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

六月中旬,香港西九文化管理局傳出消息,獲贈一千五百件中國當代藝術珍品,將於二零一七年在文化區重點項目「M+博物館」永久展出,其中有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烏利希客捐出的藝術品一千四百六十三件,佔其七成收藏,估值十三億港元(約一點六七億美元),藏品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共三百五十位藝術家的創作。這批被稱為「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收藏種類最齊最大規模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中,艾未未的作品有二十六件。

在艾未未即將邁向自由新里程和面對新挑戰的前夕,在香港,全球第一部艾未未傳《艾神》出版(香港溯源書社)。作者杜斌特別表示,「這是艾未未一直為之呼籲和召喚的『草泥馬』們對他的致敬與獻禮」。據悉,立即推出此書的另一個背景是,北京地方法院罔顧程序正義原則,在未對北京發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調查取證申請、延期舉證申請作出答覆,發課公司法人代表路青未在場的情況下,日前強行通知發課公司訴北京市地稅局當局案六月二十日下午開庭。杜斌認為,這也是對艾未未及其團隊始終不渝捍衛與踐行自由和法治精神的聲援及響應。

《艾神》作者杜斌是艾未未友人,長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對艾未未的人與事有全面觀察和深入了解。據悉,該書稿也由艾未未本人過目,只是其在「取保候審」期內而未予置評。《艾神》是目前所見唯一一本以生平傳記形式突顯艾未未傳奇般的人生歷程,頗具故事性、可讀性。

談到此書,杜斌說:「艾未未在尚未降生前,即被捆綁著與父親開始為期二十年的流放生涯。悽惶與悲涼成為他生命的底色。他的一生都和他父親的折辱相連。當他作為一位知名藝術家躍入公眾視野後,便身體力行,參與重大公共事件,力推公民調查。他虔心服侍中國年輕一代人,並在他們中間傳播關於人與尊嚴、自由與民主、愛與和平的公民社會理念,建構公民的普世價值觀。他的藝術作品,是他對個人、對人類所蒙受的羞辱和人的處境,以及對他所寄存的這個艱困時世的重現。」杜斌讚賞艾未未作為一位藝術家在促進社會進步中的貢獻:「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以他自己獨特的藝術方法,率領中國人,與一個超級強權展開一場史詩性的抵死戰爭。」

六月十七日,杜斌在北京接受亞洲週刊訪問。他說:「這本書,既是我僅能為未未所做的一點事,也是代替那些得到未未恩惠而對未未心存感激的同胞們,也包括成千上萬的『草泥馬』們,為聲援未未的世界各地的可愛的人們,以及希望中國變得更好的人們,向未未發出的致敬和獻禮。這是我戰戰兢兢的致敬之作。」

艾未未知道你寫他的傳記嗎?

我和未未打過一次交道,即為他拍攝照片。後來透過電郵,我告訴他,我要寫本書聲援他。由於他在假釋期間,諸多麻煩纏身,想面對面地對他進行訪問,似乎有點不近人情。還好,他還是一名談話藝術家,他接受了為數眾多的傳媒的訪問,以及他把自己做過的所有的人的事務的資料,都已掛在網絡上供人下載研究。所以,收集齊這些資料,當然還有他的博客和推特上的消息。一個真實的艾未未就活生生地躍上紙面了。未未沒有審核和干預此書的寫作。未未本人看過書稿。他的助手告知我:「他很感謝你的心意。」

是什麼觸動你要寫這書?你寫這部書最想告訴讀者什麼?

觸動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綜合來說,未未關注的,也是我一直關注和寫作的,都是個體生命。尤其是那些身處困境、遭受公權力往死裏洗劫的小人物。未未關注的是在街頭流浪的無名人群的命運、汶川地震死於劣質校舍孩童的命運、一個捍衛生命尊嚴而憤起殺警青年的命運、在中共圈定的法律陷阱裏奮力突圍的捍衛人的尊嚴的人們,等等。

這一切對你觸動最強烈的是哪件事?

未未做過很多感人至深的行動。觸動我最深,且良久感動的是,未未冒險召集志願者收集汶川地震中死於劣質校舍的孩童的姓名。我因為工作的原因,曾在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災區,親眼目睹了失去獨生子女的雙親們的悲痛。如果你不會為失去生活的希望和終生依靠的雙親們難過,那麼我敢肯定你作為一個人是不完整的。未未把艱難調查到的五千多名死於劣質校舍的孩童的名單,貼在工作室的一面牆壁上。還透過互聯網召集數千名志願者,大聲朗誦與自己或親友同姓氏中的任意一個學生的名字,製作成長達三小時四十分鐘的音頻作品《念》。別人感動了沒有,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是含著淚來聆聽的。

後來,未未被強迫失蹤八十一天,全世界範圍內的人們為他請願和呼籲。當局對他的稅務課以重罰高達一千五百萬元人民幣的政治報復。成千上萬的認識或從未謀面的人們,紛紛借款給他。這些尖叫聲讓人動容,讓人哽咽。這是人對人的尖叫。這是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對他做過的人的事務的回應和褒獎。這是確鑿無疑的。

書稿何時動筆?何時殺青?

我當時正在緊張地趕寫另一本書,沒有開口為下落不明的未未發聲。但我很清楚,我應該為未未做點什麼。讓他知道,從未與他謀面或者尚不相識,不代表不贊同他不顧身家性命為之戰鬥的事業。我能為未未做點什麼呢?寫書。寫作一本關於他為人而戰的書。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中旬,從成千上萬的人們慷慨援手借款給未未時,我便開始收集關於未未的資料。

見艾未未時說不出話來

期間,我在未未的工作室見到了他,為給他拍照片而見面。也就五六分鐘時間。要說什麼呢?要說什麼話來表示對他的支持呢?非常多的話想說,但話到嘴邊時,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說什麼都是多餘的。資料收集完畢,從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份開始動筆,翌年五月寫作結束。寫書的整個過程,從悲痛始至悲痛終。請原諒,我不想多說。只有我的同胞們——中國人才能真正體悟其中的悲痛。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浮沉,永遠不能逃脫。

你自認為此書的特點是什麼?書中似乎並未直接涉及對他藝術創作的評價?

這本書的特點,是沒有特點。僅是對未未做過的人的事務的一些勾勒。引用的話,都是他的原話。沒有任何虛構。或許文字和立場有刺,但這是生在一個誨人不倦的國度上的人的正常的生命反應。就像人呼吸氧氣時必須打擾空氣一樣。這僅是我眼中的未未的塑像。在這本書裏,我確實沒有涉及未未的藝術作品部分,他的藝術作品是哀傷、淒涼且直逼人心的,他所有的為人而戰的理念也體現其中。這是他的生命的延伸和結晶。書中描述的,都是未未經歷或做過的事。他的身影烙印其上。我只是按他應在的地方,把他安置在那兒。

你說過,艾未未的言行和藝術創作,表達的最強烈的一點是:他對人的生命的敬畏,怎麼理解?

未未還沒出生,家庭即遭逢橫禍。他被迫捆綁著與父親艾青先生流放二十年。後來,黨給艾青先生「平反」,就像爹娘打了孩子二十年,給一顆糖,然後說一聲:打錯你了。二十年的凌辱,黨一句話就一筆勾銷了。但是,從未有人給未未「平反」,也從未有人對未未說過一聲對不起。未未所做的人的事務,似乎就是為了幫自己以及其他個體生命,向中共追索屬於自己的生命尊嚴。寫作這本書,我想探究,代表人類智慧和自由夢想的藝術,被融入社會變革時,一個臭名昭著的政治體制它她有多深的恨意。我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從書中得到自己的評判。我還想知道,一位廣受世人尊敬的藝術家,為何要為人而戰?究竟是什麼原因而招致一個窮途末路的政權要動用所有的國家機器來抹黑他?我的研究證明,未未惹中共不開心的理由只有一個:人。他對人的生命的敬畏。

從陳光誠到李旺陽到馮正虎,近期都成為一個個熱點人物,六月二十一日是艾未未「取保候審」期限,估計又會是焦點人物,你認為這些事件對中國維穩和政改,有什麼啟示?

我個人非常高興,有眾多捍衛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尊嚴的同胞們站出來,向中共說不。公權力以冒犯公民私身體為天職而維穩的思路是一條死路。縱覽中共的歷史,還有中共核定的教科書,你可以從中找到對黨、對國家、對集體利益的無限熱愛和忠誠,但唯獨沒有對人的生命尊嚴的無限熱愛和忠誠。黨有槍、有砲、有金錢、有監獄、有坦克戰車、有原子彈、有毀滅世間萬物的超級能力,但非常遺憾,黨的眼裏從來沒有人存在過的痕跡。黨的眼裏只有黨。它只愛它自己。

未未所做的人的事務,感動了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唯獨沒有感動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中共。但未未看到了人——個體生命的存在。這給未未帶來無窮的麻煩。因為他看到了人。未未只是做了一個人應該做的。也是每個中國人要做的。他當頭棒喝中共,只為告訴它一句話:我們是人,不是牲畜!未未們眼裏有「人」和中共眼裏無「人」的戰爭,是一場代表著數以億計的中國人與中共的你死我活的戰爭。只要中共存在一天,這場戰爭永不會停歇。不把中共逼上死路,它永不會政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香港《开放》杂志2012年6月号 - 余英时:劉曉波的精神旅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劉曉波的精神旅程

    作者: 余英時



    更新於︰2012-06-06


    編者按:作家余杰的力作《劉曉波傳》六月初在香港出版,這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迄今最重要的一部傳記。余英時教授特為作序,稱讚此傳是「天作之合」,並高度概括劉曉波精神境界的成長。本刊全文轉載。

    余杰寫劉曉波的傳記,真可以說是天作之合:一方面劉曉波不可能找到比余杰更出色當行的作傳人;另一方面,余杰也不可能找到比劉曉波更能使他全心投入的寫傳對象。關於這一點,後文還會作進一層的解釋,暫止於此。現在讓我對這部傳記作一高度概括性的介紹,以為讀者理解之一助。

    寫出曉波思想成長的時代背景

    我認為本書有三個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第一,本書並非孤立地呈現劉曉波個人的生活和思想,而是將它置於整個歷史變動的大脈絡之中。正因為如此,他的精神成長和發展才段落分明地展示了出來。從十一歲到二十一歲(一九六六——一九七六)是他在精神上啟蒙和奠基的階段,但恰好處於「文革」時期。「文革」雖是中國人的普遍災難,卻意外成為劉曉波的一種福祉,使他在一段時間之內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精神上的束縛。這一點點自由的幼苗不斷在他心靈中茁壯,終於成為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劉曉波。難怪他後來要說:「我非常感謝『文化大革命』。」

    從一九七七到一九八九年則是劉曉波生命史上第二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他一方面完成了中國文學的專業研究,取得了博士學位(一九八八年),另一方面他的自由精神已沛然莫之能禦,自八十年代初開始,便衝出了文學專業的領域,而馳騁在思想和文化這一更廣闊的世界中。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記住:這一段時期,由於胡耀邦、趙紫陽兩人主持黨和政,思想、文化界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相對寬鬆的局面。本書在敘事過程中便隱隱約約地將這一獨特的歷史背景透露了出來。例如提到劉曉波在一九八八年應邀赴挪威講學,作者寫道:

    那時「反自由化」運動經趙紫陽的抵制逐漸淡化,北師大的「小氣候」相對寬鬆,他得以順利出國講學。(本書第三章第一節)

    從一九八九年天安門運動到二○一○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則是曉波生命史上的第三階段,本書敘事主要集焦於此。全書共十章,自第三章以下都是屬於第三階段,因此記錄十分詳盡。在這八章的長篇敘述中,曉波個人在這二十年中的一切遭遇更是和歷史脈絡緊密相連的。所以近二十年來中國的政治、社會動態也隨著曉波的一言一行清晰地呈現了出來。自一九八九年以來,由於東歐和前蘇聯先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亡黨」的恐懼成為中共一黨專政的主旋律。我們只要稍稍回顧一下中共在過去二十年中怎樣時輕時重地懲罰曉波,這一點便顯露無遺了。無論是短期監禁、在家軟禁、或「勞動教養」,都和他的言行對於政權所構成的威脅一一相應。換句話說,對政權的威脅越大,懲罰也越重。毫無疑問,曉波在二○○八年底所推出的《零八憲章》構成了對「一黨專政」的最大威脅,因為這可以引發初稍後在中東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茉莉花革命」。明乎此,則曉波為甚麼在《憲章》發表前夕(二○○八年十二月八日)被秘密拘禁,並在一年之後(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十一年,便完全可以理解了。

    意識形態批判徹底而深入

    第二,本書記述曉波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相當詳盡,我們稍加推導,便能看到他的心靈發展的整體過程。這是本書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前面提到曉波精神進程的三個階段,現在我要進一步指出:這三個階段是一種內在理路的展開,由低而高,逐層拓廣。他在第一階段所獲得高度自由為他在第二、第三階段的思想發展提供了基本動力。徐友漁曾以「思想徹底」作為曉波的主要「特徵」(見第二章第二節所引),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要下一轉語,這一特色正是他的自由精神的呈露。他的少年和青年時期是在「停課鬧革命」、「上山下鄉」中渡過的,所以他沒有受到長期而有系統的意識形態的束縛,而且很早便形成了向權威挑戰的心態。此外他和同時少年一輩相比,還有一個很獨特的人生經驗,即一九六九——一九七三這幾年,他隨父親到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插隊。在這個草原、荒漠與森林的廣闊邊境,他可能有機會和當地農民、牧民摔跤、喝酒,打成一片。(見第一章第三節)。也許由於這一背景,他的思想和寫作之中往往貫注著一股浪漫奔放的精神,和他所體現與嚮往的自由相得益彰。自由加上浪漫奔放便造成了曉波的「思想徹底」。

    曉波思想的「徹底性」表現在很多方面,這裡姑且舉一二事例為證。首先,從消極方面說,他對於共產黨的否定是徹底的,從意識形態到統治都持完全反對的態度。以意識形態而論,他對八十年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啟蒙者提出鋒銳的批判,並不是抹煞他們的重大貢獻,而是因為他們在思想突破方面不徹底,「本身還拖著一條長長的舊意識形態的尾巴」。(見第二章第二節)再就現實政治來說,一九八八年他在香港便公開發表了《混世魔王毛澤東》的評論,這更是徹底拒斥中共政權的一種明確表示。

    其次,再從積極方面看,曉波對於普世價值的追求也同樣地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前面曾指出,曉波在思想成長最初階段已完全認同自由的價值。但在第二、第三兩個階段中,他則不斷地致力於自由的深化和擴張。從他最早(一九八四年)發表的《論藝術直覺》和《論莊子》兩文來看,他是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中尋求自由。這正是為甚麼他特別注意到莊子的緣由。因為,一方面,《莊子》這部書恰好體現了最純淨的自由精神。自嚴復至蕭公權,凡是深入西方思想的現代學人,都對《莊子》有這樣的理解,如《逍遙遊》可以看作是自由的至境,而《在宥》則是「最徹底之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如所周知,《莊子》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的一個最重要的源頭。但是曉波很快地便將自由推向文化和思想的廣大世界,一九八六年轟動一時的《危機!新時期文學面臨危機》即其明證。不但如此,他在字面上斥責的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專制制度,但事實上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劍鋒遙指「黨天下」的統治。這可以說,在擴充的過程中已將自由深化了。


    余杰夫婦拜會余英時教授(中) (余杰提供)

    苦難中實現精神境界的攀升

    一九八八年曉波完成了博士論文的撰寫,這也是對自由進行深化的一大努力。他的論文題目是《審美與人的自由》,其中一個核心觀點便是「因審美得自由」。(見第二章第三節《從審美走向自由》)當時美學討論很熱烈,而康德哲學也相當流行;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曉波所選擇的論題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他特別強調「美」與「自由」之間的關係,顯然由於受到了康德的啟發。康德在他的第二《批判》(即《The Critique of Judgment》,中譯《判斷力批判》)中對這一問題有深入的論斷:我們對於純粹的「美」的判斷必須超出一切利害(即:「disinterested」)之上,也不能在「美」的對象(如自然界的花)之外,賦予它以任何外在的目的。康德稱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是「自由的」(「free」)。換句話說,人只有處在這樣一種「自由」狀態之下才能成就美感的判斷。(他稱此為「自由的美」,「free beauty」)。這裡毋須追究曉波和康德之間的異同,但曉波論文的主旨是要使我們對於自由的理解深入到哲學的層次,則是十分明顯的。所以,《審美與人的自由》這部專論必須看作是曉波在深化自由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績。但曉波關於自由的最後、同時也是最圓熟的理解,則見於《零八憲章》。《憲章》第二節《我們的基本理念》劈頭便說:

    自由:自由是普世價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論、出版、信仰、集會、結社、遷徙、罷工和游行示威等權利都是自由的具體體現。自由不昌,則無現代文明可言。

    《憲章》當然代表著所有起草人和簽署人的共同理念,並不是曉波一人之見。然而,由於曉波是兩位主要起草人之一,我深信「自由是普世價值的核心之所在」這一特別提法也同時折射出他個人長期探索自由真諦的終極體悟。

    最後,我要指出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曉波的精神品格的成長歷程在敘事中逐步呈現了出來。余杰寫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而不是甚麼「橫空出世」的「天縱之聖」。因此他並不諱言曉波早年所遭受的種種批評,如廖亦武說他「好鬥」、「霸道」等等。而且余杰也指出:「年輕的劉曉波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也知道如何製造話題,吸引眼球。」(均見第二章第二節)但是通讀全書,最使我感動的則是曉波的精神境界隨著他的苦難經歷而一層一層地向上攀升。一九八九年「六四」前夕他從美國趕回天安門廣場是這一精神旅程的始點。從「六二絕食」到說服戒嚴部隊讓幾千學生從廣場撤離,曉波的心態顯然已從早年的激進轉向和平漸進。這當然是一次精神的大提升。此下一再入獄和出獄後的監視、軟禁、傳喚、暴力毆打、「勞動教養」……種種數不清的迫害都只能使他的精神境界越來越高。所以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他在法庭上最後陳述道:

    我堅守著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絕食宣言》中所表達的信念——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

    和曉波兩次印象迴異的接觸

    這是印度甘地最後所達到的精神境界,不經過千錘百煉,是不可能「堅守」下來的。中國人的精神修練自來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靜坐涵養」(如二程、朱熹),另一條是「事上磨煉」(王陽明),曉波的精神旅程是循著「事上磨煉」的方式完成的。這一旅程在本書中有極其生動的記述,讀者必須熟讀深思而自得之。

    這裡我願意用我和曉波的兩次短暫的直接接觸,為他精神升進的實踐作見證。我第一次和曉波會面是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當時有一場討論中國大陸情勢的聚會在紐約舉行,來自大陸的與會者包括劉賓雁、王若望、阮銘等人,曉波也在應邀之列,因為他恰好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和我的談話。我事先已聽說他是大陸文壇最具反叛性的青年作家,因此我問他是否已習慣於美國的學院生活?紐約和北京對比在他心理上引起了怎樣的反應?他相當激動地說,他完全不能適應紐約生活的孤寂和淡而無味。他告訴我:他在北京差不多天天都有講演,聽眾不計其數。每次講完,必得到無數的「鮮花」和震天的「掌聲」。「鮮花」和「掌聲」是他的原話,他一再強調,因此牢牢地留在我的記憶中。但那一天(四月十五日)恰好聽到胡耀邦的死訊和北京大批學生遊行悼念的報導,與會者的注意力完全被這一新聞所轉移,我和曉波的對話也就此中斷了。我當時雖然很欣賞他的坦率,但終覺得他過於受當時大陸上浮躁風氣的感染,虛榮心未免稍重。但不久之後聽說他毅然不顧個人安危,回到北京,積極參加了天安門的民主運動,我對他的印象立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遺憾的是,此後我一直沒有和他再見面的機會。

    我第二次和他接觸是通過長途電話,事在二○○七年夏天,距初晤已十八年了。不知為甚麼他忽然心血來潮,從北京家中打電話向我致意。他當時非常忙碌,除了爭取人權的許多活動外,他又接辦了蘇曉康「民主中國」的網站,同時還擔任著獨立中文筆會的會長。我對他當然十分關切,電話上大約談了十幾分鐘。最使我感覺深刻的不是別的,而是他的態度和語氣與十八年前判若兩人。他變得心平氣和,富於溫情而全無激情;涉及中國前景之類的大問題,他既能從大處著眼,又能從小處著手。余杰對曉波曾有以下一段描寫:

    九十年代以來,曉波如同一塊被時間和苦難淘洗得晶瑩剔透的碧玉,早已去除了當年個人英雄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的污垢,他變得越來越溫和、越來越寬容、越來越謙卑,用劉霞的話來說,就是越來越讓人感到「舒服」。(見《看哪,這個口吃的人——我與曉波交往的點點滴滴》,收在本書「附錄二」)

    我和曉波的兩次談話恰好可以和余杰的觀察互相印證。

    我在序文的開頭說,由余杰執筆為曉波寫傳,是「天作之合」。現在我可以交代一下這句話的根據何在。我的根據便是上引余杰那篇《看哪,這個口吃的人》。以年齡而言,曉波和余杰是兩代的人,但他們卻生活和思想在同一精神世界之中。更重要的,他們之間的「氣類」相近也達到了最大的限度。讀者只要能細細體味余杰這篇回憶的文字,必能得之。陳寅恪形容他和王國維之間的關係,寫下了「許我忘年為氣類」之句;他們也是「氣類」相近的兩代人。陳寅恪寫《王觀堂先生挽詞》和《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都傳誦一時,流播後世,正是由於「氣類」相近,惟英雄才能識英雄。現在余杰寫曉波生平,不但有過去,還有長遠的未來,攜手開拓共同的精神世界。這將是歷史上一個最美的故事。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於普林斯頓

    (大小標題為編者所加)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真的是天作之合,多伦多图书馆应该进这本书,这样我们就可以借来读了。
      • 余老先生是个神仙人物。培养出黄仁宇,唐德刚等大弟子。。。。。中国很多留学的高级学者也很认同余老。
    • 向艾未未戰戰兢兢的致敬 .江迅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向艾未未戰戰兢兢的致敬 .江迅

      全球第一部艾未未傳《艾神》在香港出版,作者杜斌稱這本書是向艾未未戰戰兢兢的致敬之作,認為艾未未對個體生命的關注,惹怒中共。六月二十一日艾未未「取保候審」期滿,將重獲自由。


      陳光誠和李旺陽事件發生後,馮正虎、黃琦、胡佳……一批異見人士、維權人士,一個接一個重又步入世人視野。中國藝術家、公民維權運動領袖艾未未,以及仍在獄中的《零八憲章》起草人、二零一零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就是其中兩位。六月二十日,香港同時推出杜斌撰寫的全球第一部艾未未傳《艾神》(香港溯源書社)、余杰撰寫的《劉曉波傳》(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兩部書,書尚未出版就引起輿論關注。

      六月二十一日,歷時十二個月的「取保候審」強制性措施期滿,隨著其人身限制解除,意味著艾未未將「贖回」自由身。他下一步的去向和命運引起中國及海內外公民社會人士高度關切。據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北京公安機關披露,當局對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依法進行偵查,「已查明其實際控制的北京發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存在逃避繳納巨額稅款、故意銷毀會計憑證等犯罪行為。鑑於艾未未認罪態度好、患有慢性疾病等原因,且其多次主動表示願意積極補繳稅款,現依法對艾未未取保候審」。按法律規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

      六月中旬,香港西九文化管理局傳出消息,獲贈一千五百件中國當代藝術珍品,將於二零一七年在文化區重點項目「M+博物館」永久展出,其中有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烏利希客捐出的藝術品一千四百六十三件,佔其七成收藏,估值十三億港元(約一點六七億美元),藏品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共三百五十位藝術家的創作。這批被稱為「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收藏種類最齊最大規模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中,艾未未的作品有二十六件。

      在艾未未即將邁向自由新里程和面對新挑戰的前夕,在香港,全球第一部艾未未傳《艾神》出版(香港溯源書社)。作者杜斌特別表示,「這是艾未未一直為之呼籲和召喚的『草泥馬』們對他的致敬與獻禮」。據悉,立即推出此書的另一個背景是,北京地方法院罔顧程序正義原則,在未對北京發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調查取證申請、延期舉證申請作出答覆,發課公司法人代表路青未在場的情況下,日前強行通知發課公司訴北京市地稅局當局案六月二十日下午開庭。杜斌認為,這也是對艾未未及其團隊始終不渝捍衛與踐行自由和法治精神的聲援及響應。

      《艾神》作者杜斌是艾未未友人,長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對艾未未的人與事有全面觀察和深入了解。據悉,該書稿也由艾未未本人過目,只是其在「取保候審」期內而未予置評。《艾神》是目前所見唯一一本以生平傳記形式突顯艾未未傳奇般的人生歷程,頗具故事性、可讀性。

      談到此書,杜斌說:「艾未未在尚未降生前,即被捆綁著與父親開始為期二十年的流放生涯。悽惶與悲涼成為他生命的底色。他的一生都和他父親的折辱相連。當他作為一位知名藝術家躍入公眾視野後,便身體力行,參與重大公共事件,力推公民調查。他虔心服侍中國年輕一代人,並在他們中間傳播關於人與尊嚴、自由與民主、愛與和平的公民社會理念,建構公民的普世價值觀。他的藝術作品,是他對個人、對人類所蒙受的羞辱和人的處境,以及對他所寄存的這個艱困時世的重現。」杜斌讚賞艾未未作為一位藝術家在促進社會進步中的貢獻:「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以他自己獨特的藝術方法,率領中國人,與一個超級強權展開一場史詩性的抵死戰爭。」

      六月十七日,杜斌在北京接受亞洲週刊訪問。他說:「這本書,既是我僅能為未未所做的一點事,也是代替那些得到未未恩惠而對未未心存感激的同胞們,也包括成千上萬的『草泥馬』們,為聲援未未的世界各地的可愛的人們,以及希望中國變得更好的人們,向未未發出的致敬和獻禮。這是我戰戰兢兢的致敬之作。」

      艾未未知道你寫他的傳記嗎?

      我和未未打過一次交道,即為他拍攝照片。後來透過電郵,我告訴他,我要寫本書聲援他。由於他在假釋期間,諸多麻煩纏身,想面對面地對他進行訪問,似乎有點不近人情。還好,他還是一名談話藝術家,他接受了為數眾多的傳媒的訪問,以及他把自己做過的所有的人的事務的資料,都已掛在網絡上供人下載研究。所以,收集齊這些資料,當然還有他的博客和推特上的消息。一個真實的艾未未就活生生地躍上紙面了。未未沒有審核和干預此書的寫作。未未本人看過書稿。他的助手告知我:「他很感謝你的心意。」

      是什麼觸動你要寫這書?你寫這部書最想告訴讀者什麼?

      觸動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綜合來說,未未關注的,也是我一直關注和寫作的,都是個體生命。尤其是那些身處困境、遭受公權力往死裏洗劫的小人物。未未關注的是在街頭流浪的無名人群的命運、汶川地震死於劣質校舍孩童的命運、一個捍衛生命尊嚴而憤起殺警青年的命運、在中共圈定的法律陷阱裏奮力突圍的捍衛人的尊嚴的人們,等等。

      這一切對你觸動最強烈的是哪件事?

      未未做過很多感人至深的行動。觸動我最深,且良久感動的是,未未冒險召集志願者收集汶川地震中死於劣質校舍的孩童的姓名。我因為工作的原因,曾在第一時間趕赴地震災區,親眼目睹了失去獨生子女的雙親們的悲痛。如果你不會為失去生活的希望和終生依靠的雙親們難過,那麼我敢肯定你作為一個人是不完整的。未未把艱難調查到的五千多名死於劣質校舍的孩童的名單,貼在工作室的一面牆壁上。還透過互聯網召集數千名志願者,大聲朗誦與自己或親友同姓氏中的任意一個學生的名字,製作成長達三小時四十分鐘的音頻作品《念》。別人感動了沒有,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是含著淚來聆聽的。

      後來,未未被強迫失蹤八十一天,全世界範圍內的人們為他請願和呼籲。當局對他的稅務課以重罰高達一千五百萬元人民幣的政治報復。成千上萬的認識或從未謀面的人們,紛紛借款給他。這些尖叫聲讓人動容,讓人哽咽。這是人對人的尖叫。這是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對他做過的人的事務的回應和褒獎。這是確鑿無疑的。

      書稿何時動筆?何時殺青?

      我當時正在緊張地趕寫另一本書,沒有開口為下落不明的未未發聲。但我很清楚,我應該為未未做點什麼。讓他知道,從未與他謀面或者尚不相識,不代表不贊同他不顧身家性命為之戰鬥的事業。我能為未未做點什麼呢?寫書。寫作一本關於他為人而戰的書。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中旬,從成千上萬的人們慷慨援手借款給未未時,我便開始收集關於未未的資料。

      見艾未未時說不出話來

      期間,我在未未的工作室見到了他,為給他拍照片而見面。也就五六分鐘時間。要說什麼呢?要說什麼話來表示對他的支持呢?非常多的話想說,但話到嘴邊時,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說什麼都是多餘的。資料收集完畢,從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份開始動筆,翌年五月寫作結束。寫書的整個過程,從悲痛始至悲痛終。請原諒,我不想多說。只有我的同胞們——中國人才能真正體悟其中的悲痛。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浮沉,永遠不能逃脫。

      你自認為此書的特點是什麼?書中似乎並未直接涉及對他藝術創作的評價?

      這本書的特點,是沒有特點。僅是對未未做過的人的事務的一些勾勒。引用的話,都是他的原話。沒有任何虛構。或許文字和立場有刺,但這是生在一個誨人不倦的國度上的人的正常的生命反應。就像人呼吸氧氣時必須打擾空氣一樣。這僅是我眼中的未未的塑像。在這本書裏,我確實沒有涉及未未的藝術作品部分,他的藝術作品是哀傷、淒涼且直逼人心的,他所有的為人而戰的理念也體現其中。這是他的生命的延伸和結晶。書中描述的,都是未未經歷或做過的事。他的身影烙印其上。我只是按他應在的地方,把他安置在那兒。

      你說過,艾未未的言行和藝術創作,表達的最強烈的一點是:他對人的生命的敬畏,怎麼理解?

      未未還沒出生,家庭即遭逢橫禍。他被迫捆綁著與父親艾青先生流放二十年。後來,黨給艾青先生「平反」,就像爹娘打了孩子二十年,給一顆糖,然後說一聲:打錯你了。二十年的凌辱,黨一句話就一筆勾銷了。但是,從未有人給未未「平反」,也從未有人對未未說過一聲對不起。未未所做的人的事務,似乎就是為了幫自己以及其他個體生命,向中共追索屬於自己的生命尊嚴。寫作這本書,我想探究,代表人類智慧和自由夢想的藝術,被融入社會變革時,一個臭名昭著的政治體制它她有多深的恨意。我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從書中得到自己的評判。我還想知道,一位廣受世人尊敬的藝術家,為何要為人而戰?究竟是什麼原因而招致一個窮途末路的政權要動用所有的國家機器來抹黑他?我的研究證明,未未惹中共不開心的理由只有一個:人。他對人的生命的敬畏。

      從陳光誠到李旺陽到馮正虎,近期都成為一個個熱點人物,六月二十一日是艾未未「取保候審」期限,估計又會是焦點人物,你認為這些事件對中國維穩和政改,有什麼啟示?

      我個人非常高興,有眾多捍衛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尊嚴的同胞們站出來,向中共說不。公權力以冒犯公民私身體為天職而維穩的思路是一條死路。縱覽中共的歷史,還有中共核定的教科書,你可以從中找到對黨、對國家、對集體利益的無限熱愛和忠誠,但唯獨沒有對人的生命尊嚴的無限熱愛和忠誠。黨有槍、有砲、有金錢、有監獄、有坦克戰車、有原子彈、有毀滅世間萬物的超級能力,但非常遺憾,黨的眼裏從來沒有人存在過的痕跡。黨的眼裏只有黨。它只愛它自己。

      未未所做的人的事務,感動了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唯獨沒有感動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中共。但未未看到了人——個體生命的存在。這給未未帶來無窮的麻煩。因為他看到了人。未未只是做了一個人應該做的。也是每個中國人要做的。他當頭棒喝中共,只為告訴它一句話:我們是人,不是牲畜!未未們眼裏有「人」和中共眼裏無「人」的戰爭,是一場代表著數以億計的中國人與中共的你死我活的戰爭。只要中共存在一天,這場戰爭永不會停歇。不把中共逼上死路,它永不會政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