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除却巫山不是云(八)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除却巫山不是云(八)

好在校长到卫生厅人事处工作前的时候先发给了我工资,好在假期有我们孩子在一起,在焦虑中不孤单,在艰难中不绝望,使我走过这个假期,老家看来回去的情况很渺茫,弟债台高筑,现在和我一样,在成都中海地产那里按揭购买住房,姐北京打工换了地方,地图上北三环西路那里,最反对姐在那里工作,在那里没有任何背景,要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有坏分子搞破坏的话破坏面扩大的话,很担心在那里上班,现在一直很少联系。

研究传统文化,虽然地方佛教传统很浓,只要有宗教和民间信仰建筑,都留给佛教一定的地位,但佛教的理论是一种精英理论,但在甘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佛教的踪迹,在老家有和乐山大佛一样的石像,在兰州的任何名誉的山峰和地方都可以看到佛教的踪迹,当然,在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尤其是经济大力发展之后,这样的宗教更加发达,信男善女更加众多,其发展速度超过养老院和慈善机构的发展。对于佛教的精英理论来说不重要,就和禅宗一样,唯信起义,唯行起义,信仰符号化的时候,流行更适合民众,所以,不论经济如何落后还是如何发达,佛教的宗教影响没有任何式微的迹象。

对于佛教理论,可以说是一种宗教理论的方法论,将如何获得知识,便是先持戒,后入定,再后达慧,有慧后便可以获得知识的力量,便可以如同三头六臂的变换一样,可以有法身应身的能力和通达,这是佛教理论的方法论,在这样方法论基础上认识的世界的同一性,这样可以破除这个世界的表面现象而达到认识世界本质的目的,比如万事皆空,从不同的世界现象剔除不同获得同一。正因为佛教是宗教思维方法论为主要修行方向,佛教出世方向是被先天格式化出世的理论,如果,佛教要入世,那种大同空无的思想将是自己撕裂自己,正如,他智慧建立超越现实存在的智慧,而如果入世,必须是已经有一定能力基础佛教信仰者暂时性的入世接触社会,或者传授理论知识,而现在社会发展提供了这样的更大的可能性,比如经济基础和社会认可,而要是佛教先必须进入社会,而是自陷泥潭的纠缠,这样对佛教的发展极为不利,并且也极为不利于心灵世界的健康和解脱,这是佛教的困局:因为佛教的信仰模式决定了社会存在一定比较差异,比如持戒入定。而基督教的理论不是先从方法论入手,而是从目的论入手,如何获得上帝的认同,新教理论是现世的成功,这样从目的为基础,然后融合宗教的心灵皈依,这样的智慧获得可能不是一种捷径,但和世俗世界统一在一起,但基督教要真正走向先“慧”后“能”的道路,那么只有经院式的学者道路,但这仅仅是宗教思想的发展一个方向,但这样的知识获得是建立在系统的知识面扩展之上,和解悟获得智慧还存在一定的比较差距,当然两者不反对统一,就是基督教也赞成内心的“基督性”而获得上帝的青睐,悟出生活的智慧。有著名神学家研究认为各个宗教有同一性内在基础和趋势,比如汉斯*昆,要是这样说的话,佛教,其实就是基督教思想一种镜像,或者一个方面的镜像,当然基督教是入世方面也可以是佛教的某些内涵的镜像,所以看待宗教思想,认识宗教思想的内在同一性很重要,这对研究宗教是一个很好引导方向。这也是一种辨证的统一,马克思方法论在研究宗教学的借鉴。

其实,将唯物主义思想观和宗教思想观结合在一起,更接近新教理论,这对于研究宗教理论很有帮助,对于发展宗教理论很很有帮助。唯物主义是理性主义的一种具体特殊的思想观,理性主义对宗教文明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正如,这个世界的运行遵守客观规律的第一性规律始终是基础性的和不可任意篡改的一样。知识的力量可以获得改造世界的信心,但不可以颠覆世界,“人定胜天”从一个方面说明信心的豪迈,但人必须遵守规律性的东西,客观规律决定必须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改变这个世界,人改变世界的能力是逐渐的和受到客观规律限制的,不是狂妄和虚妄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暗示可以达到的,“人定胜天”可以鼓足干劲,但不可以作为规律必然性来肯定:认识能力是逐渐的局限的,认识能力提高后依然按照规律来办事,不是吹牛来改变世界。

宗教从广义上说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之于人,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发达后都是人更好存在一种思想和社会支撑,有句名言是:“人不需要真理,需要家园!”生活社会认同和支撑对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不可低估。

宗教单纯“非此既彼”对宗教研究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社会信仰也不是很好的观点,亨廷顿两种文明冲突形成的矛盾解决需要先从宗教理论来改进,伊斯兰教社会矛盾冲突复杂的原因不仅仅需要社会政治解决,更需要宗教理论家来改良整个宗教理论。

“非此即彼”理论观点是矛盾根源,是认识的浅薄,是心理逼仄。

本人的《文化苦旅》走到这里,甘肃是历史上是甘肃,也是今天演绎变化的甘肃,和孩子走在一起,这个世界的觉得不是很孤单!(结束)

原发小百合海外站个人博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