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二)六和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着「太和殿」,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用「和」啊。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受这么多的苦难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
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严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无论哪个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童蒙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哪里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经,这就必要建两个道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批注,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面,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希夫人感到这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剎土,统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我学这个法门好。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哪个法门就学哪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家讨论,最后议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够奉公守法,这个团体就不会有争论了。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级。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无诤」。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诤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怎么会生病呢?喜欢吃东西、吃得不干净、吃得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顶好的。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场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八点钟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从七点半坐到九点半,其它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轻松。三天就是这样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么呢?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也没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三年,从没有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复。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他的眼睛看着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悦」。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象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象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调。如此,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非常的惭愧。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告诉他:「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目标、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
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佛经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国之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持,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国、外国各类人材之菁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编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的译者,那是用译场的主持人(好象学校的校长)来作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保存在中国的,是汉文系统佛经,是相当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佚失传了,残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份是从梵文直接翻译,另一部份是从汉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所以佛法传入西藏比中国晚六百年。在藏王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因此,西藏的佛法是由中国和印度传入的。
佛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们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万二千年的法运。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哪里呢?第一、造恶——造十恶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痴。造恶、散乱、愚痴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众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没病,佛就没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会变成病。这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哪有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说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清朝康乾年间,把全国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能。你说他怎能不快乐呢!
(四)六度
1.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过日子?要怎样待人处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能。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为什么有人求不到呢?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晓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的体会。佛告诉我们,财富、智能、健康长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哪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所以六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能、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1)财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着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哪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能的实益。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为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再说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如果能存这样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会讨厌。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是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啊!你们不懂的,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能,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满!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马上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着讲,底下的人坐着听;坐着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什么呢?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人不起劲,那就会疲倦、厌倦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营养。今天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门里面的「禅悦为食」。禅是什么?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长寿、年轻、不衰老。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的,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呢?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者——样样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得的好处真正不可思议,没法子想象!样样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一点点,而且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聪明?谁是傻瓜?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能。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能,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为自己着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念头一转,就是行菩萨道;转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多去思惟,就会做得圆满。
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是修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这个初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什么不为自己呢?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着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佛。那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着而已。因为执着不能破除,所以佛说这是恶。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
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能、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甲烧得一手好菜,乙不会,但很想学,甲就尽心尽力的教导乙,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对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劳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要是有代价、收学费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许有人会问:现在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这算不算法布施呢?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心。如果教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师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沉、灰心了,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所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独佛法布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能,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唯独大乘菩萨法里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看看我们佛教界,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的录音带、录像带;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了。这是什么?是商人在卖书啊!法施的功德利益统统都没有了,那只是世间商人开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讲经的,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了,这都不是布施。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是大众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一个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3)无畏施
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它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说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法布施得聪明智能,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想要这三种果报都得到,就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能、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聪明、智能、健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说:「古希天子。」自古以来希有的。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才得这么大的福报!
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怎样把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呢?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怎样放下呢?放下就要能「舍」。舍后面有一个字——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舍是什么呢?各位,你有没有烦恼?有!那为什么不把烦恼布施(舍)掉呢?你有没有忧虑?你有没有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圆满、得大自在了。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练习慢慢的舍,舍到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2.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着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父子、夫妇、兄弟,这是伦常,他有长幼,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调温度……,不按这个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锅也有先后,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了佛,才有能力广度众生,才能够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光说,做不到,便成空愿。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须知,菩萨虽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够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这个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就能够精进不懈。现在人,虽然是天天念四弘誓愿,愿心,没有发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还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恶心。所以他有分别,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加批注——某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因为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叫发心住。这种心就叫菩提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议的,绝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教我们如何过日子,怎样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并且做到恰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重重无尽啊!所以这两句话不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用上。如这一段给大家介绍的六度,是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啦。只要能够善于运用,哪有不自在的!哪有不快乐的道理呢?这是持戒波罗蜜。
3.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当年翻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着:「士(读书人)可杀不可辱。」谈到忍,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经法师就将这一名词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翻的,它原来的字义只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我们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读书求学而言,念大学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够忍耐四年,就毕不了业。到这个地方听讲两个半小时,也要有耐心,能够忍得住,这一堂佛法才能听得圆满。由此可知,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和「忍辱」,其它讲得很少。换句话,这两个是修行成败的关键。
俗话常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不知道要难多少倍!原因在哪里呢?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呢!
为此,佛教给我们忍耐。忍耐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够忍受。忍人家对你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为什么呢?能忍,心清净,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第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寒暑的变化,能够忍;饥饿、干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够忍耐。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在没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没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艰辛的,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就很乐了,为什么呢?因为功夫上轨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没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绕圈子的时候,那是很苦啊!路上车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啊!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畅快了,一切阻拦都没有了。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开头学都是摸索无量的法门、宗派。到底哪宗好?我想学什么?有的人很幸运,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象幸运的人,走一段小路马上就接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都摸不到门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这当然与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关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菩萨必定加持。这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萨常常在那里守护照顾,到他真正肯接受了,再给他启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那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点醒你呢?点了,是你不接受!告诉你这个方法,你心想:唉!这未必好,我听人家讲那个法门比这个殊胜啊。你还跟佛菩萨抬杠、争论。如此佛菩萨只好不来了。这一点希望诸位细心去领会。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4.精进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就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够成就。想要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了,其它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下都通达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没有开悟、没有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啊?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着:「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着小时候在一起啊,这份感情……。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了,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给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几个护法、信徒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就叫精进。这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这个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了。」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人请吃饭?那是个破庙,庙门都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着窗户,手拿着念珠。叫喊,他不响应;走到他前面,才知道,他死了!站着死的——念佛往生了。这个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死是站着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瞧,也不晓得怎么办,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走去再走回来,需三天。你看他,站着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啦!谛老看到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啦,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啊!」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脱生死,这样殊胜的成就到哪里去找啊?一句阿弥陀佛,就叫专精,不夹杂、不间断,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世出世间法,想在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这一个原则。就教而言,如果一个人发心,自己修学也能够帮助别人。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啦。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如果有人专讲阿弥陀经,能够讲上十年,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如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啊!民国五十八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经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我说:「法师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了。佛学院里面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阿弥陀佛来跟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这样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样样都通,还是专弘一样。这种作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可是他还是标榜一样。这个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做「精进」;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着「太和殿」,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用「和」啊。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受这么多的苦难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
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严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无论哪个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童蒙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哪里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经,这就必要建两个道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批注,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面,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希夫人感到这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剎土,统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我学这个法门好。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哪个法门就学哪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家讨论,最后议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够奉公守法,这个团体就不会有争论了。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级。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无诤」。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诤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怎么会生病呢?喜欢吃东西、吃得不干净、吃得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顶好的。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场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八点钟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从七点半坐到九点半,其它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轻松。三天就是这样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么呢?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也没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三年,从没有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复。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他的眼睛看着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悦」。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象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象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调。如此,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非常的惭愧。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告诉他:「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目标、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
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佛经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国之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持,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国、外国各类人材之菁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编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的译者,那是用译场的主持人(好象学校的校长)来作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保存在中国的,是汉文系统佛经,是相当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佚失传了,残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份是从梵文直接翻译,另一部份是从汉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所以佛法传入西藏比中国晚六百年。在藏王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因此,西藏的佛法是由中国和印度传入的。
佛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们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万二千年的法运。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哪里呢?第一、造恶——造十恶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痴。造恶、散乱、愚痴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众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没病,佛就没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会变成病。这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哪有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说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清朝康乾年间,把全国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能。你说他怎能不快乐呢!
(四)六度
1.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过日子?要怎样待人处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能。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为什么有人求不到呢?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晓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的体会。佛告诉我们,财富、智能、健康长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哪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所以六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能、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1)财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着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哪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能的实益。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为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再说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如果能存这样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会讨厌。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是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啊!你们不懂的,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能,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满!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马上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着讲,底下的人坐着听;坐着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什么呢?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人不起劲,那就会疲倦、厌倦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营养。今天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门里面的「禅悦为食」。禅是什么?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长寿、年轻、不衰老。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的,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呢?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者——样样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得的好处真正不可思议,没法子想象!样样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一点点,而且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聪明?谁是傻瓜?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能。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能,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为自己着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念头一转,就是行菩萨道;转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多去思惟,就会做得圆满。
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是修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这个初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什么不为自己呢?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着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佛。那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着而已。因为执着不能破除,所以佛说这是恶。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
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能、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甲烧得一手好菜,乙不会,但很想学,甲就尽心尽力的教导乙,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对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劳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要是有代价、收学费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许有人会问:现在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这算不算法布施呢?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心。如果教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师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沉、灰心了,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所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独佛法布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能,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唯独大乘菩萨法里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看看我们佛教界,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的录音带、录像带;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了。这是什么?是商人在卖书啊!法施的功德利益统统都没有了,那只是世间商人开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讲经的,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了,这都不是布施。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是大众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一个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3)无畏施
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它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说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法布施得聪明智能,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想要这三种果报都得到,就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能、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聪明、智能、健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说:「古希天子。」自古以来希有的。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才得这么大的福报!
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怎样把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呢?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怎样放下呢?放下就要能「舍」。舍后面有一个字——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舍是什么呢?各位,你有没有烦恼?有!那为什么不把烦恼布施(舍)掉呢?你有没有忧虑?你有没有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圆满、得大自在了。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练习慢慢的舍,舍到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2.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着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父子、夫妇、兄弟,这是伦常,他有长幼,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调温度……,不按这个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锅也有先后,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了佛,才有能力广度众生,才能够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光说,做不到,便成空愿。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须知,菩萨虽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够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这个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就能够精进不懈。现在人,虽然是天天念四弘誓愿,愿心,没有发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还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恶心。所以他有分别,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加批注——某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因为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叫发心住。这种心就叫菩提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议的,绝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教我们如何过日子,怎样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并且做到恰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重重无尽啊!所以这两句话不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用上。如这一段给大家介绍的六度,是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啦。只要能够善于运用,哪有不自在的!哪有不快乐的道理呢?这是持戒波罗蜜。
3.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当年翻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着:「士(读书人)可杀不可辱。」谈到忍,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经法师就将这一名词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翻的,它原来的字义只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我们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读书求学而言,念大学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够忍耐四年,就毕不了业。到这个地方听讲两个半小时,也要有耐心,能够忍得住,这一堂佛法才能听得圆满。由此可知,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和「忍辱」,其它讲得很少。换句话,这两个是修行成败的关键。
俗话常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不知道要难多少倍!原因在哪里呢?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呢!
为此,佛教给我们忍耐。忍耐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够忍受。忍人家对你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为什么呢?能忍,心清净,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第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寒暑的变化,能够忍;饥饿、干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够忍耐。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在没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没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艰辛的,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就很乐了,为什么呢?因为功夫上轨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没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绕圈子的时候,那是很苦啊!路上车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啊!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畅快了,一切阻拦都没有了。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开头学都是摸索无量的法门、宗派。到底哪宗好?我想学什么?有的人很幸运,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象幸运的人,走一段小路马上就接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都摸不到门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这当然与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关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菩萨必定加持。这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萨常常在那里守护照顾,到他真正肯接受了,再给他启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那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点醒你呢?点了,是你不接受!告诉你这个方法,你心想:唉!这未必好,我听人家讲那个法门比这个殊胜啊。你还跟佛菩萨抬杠、争论。如此佛菩萨只好不来了。这一点希望诸位细心去领会。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4.精进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就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够成就。想要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了,其它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下都通达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没有开悟、没有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啊?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着:「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着小时候在一起啊,这份感情……。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了,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给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几个护法、信徒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就叫精进。这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这个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了。」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人请吃饭?那是个破庙,庙门都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着窗户,手拿着念珠。叫喊,他不响应;走到他前面,才知道,他死了!站着死的——念佛往生了。这个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死是站着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瞧,也不晓得怎么办,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走去再走回来,需三天。你看他,站着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啦!谛老看到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啦,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啊!」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脱生死,这样殊胜的成就到哪里去找啊?一句阿弥陀佛,就叫专精,不夹杂、不间断,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世出世间法,想在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这一个原则。就教而言,如果一个人发心,自己修学也能够帮助别人。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啦。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如果有人专讲阿弥陀经,能够讲上十年,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如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啊!民国五十八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经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我说:「法师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了。佛学院里面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阿弥陀佛来跟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这样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样样都通,还是专弘一样。这种作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可是他还是标榜一样。这个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做「精进」;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