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我们不是出家人,我看如果想做到下面经文里的要求,必须得出家,这个标准应该是针对出家人定的吧?(关于布施)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希施:我在早年刚接解佛法时,有一个机缘认识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大德。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我向他请教:“我现在知道佛法非常殊胜,非常之好,我很想能很快的入门,请大师指点我入门的方法。”问题提出之后,章嘉大师没有说话,一直看着我,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说,两个人都像入定。他看着我,我看着他,我在等他回话。半小时后,他说话了,说了一个字:“有。”之后又不说话。等了五分钟,然后开口给我讲了六个字:“看很破、放得下。”第一次见面,两小时里,眼睛看眼睛,没有话讲,这种摄受的力量非常强大,一生都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言语简单,简短有力量,没有一个字的废话。我接着请教:“从哪里下手呢?”差不多等了二十分钟,说了两个字:“布施。”第一次见面,只谈这么几句话,真是一个字也没忘掉。我向他告辞,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非常慈祥的嘱咐我,说:“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那时学佛才一个月,居然真听话,回去照做,学布施。开始学布施很难,那时候物资缺乏,待遇微薄,生活清苦,布施比割肉还痛苦。可是老师教我,我只好学。最初布施自己不要的东西,用旧的、不喜欢的,可以割爱给别人。过了一、二年就进步了,自己用的、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布施。最后就更进一步,有些东西自己还没用,别人有缺乏,我也能布施。

我做了六年,布施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换洗衣服与睡觉的铺盖,此时,出家的因缘成熟了,非常不可思议。那时候,老师没有把理论告诉我,我是受他慈悲的摄受,对他非常敬仰,他的话我句句都听,句句都去做,把它在生活当中做到。

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很难,因为没有看破;如果看破,放下就容易。看破是智慧、是学问,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我们初学只晓得把财物、身外之物放下舍掉;其实,菩萨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内心的烦恼布施掉。把烦恼、忧虑、牵挂放下,统统布施掉。把病痛布施掉,身体就健康了。我们有生死,生死也布施掉,就能不生不死。这才是布施的真实义。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心里什么都不想,一切法就不生了。只要有念头,就是生灭。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叫生灭心,如此,就有生死,有轮回。生死轮回从生灭心变现出来的。佛常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是如来果地上真实境界。要想把光明云里现的大圆满境界统统呈现在我们眼前,必须要把生灭心舍掉。这是真实达到究竟根本的一层。我们今天是凡夫,这一层功夫不可能做到。那么,从哪里做起?从身外之物舍起,逐渐把我们的贪瞋痴慢先淡薄,然后才能舍离,最后才能够根本舍弃,这才能证得大圆满。我们自性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自自然然就现前。佛教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六度),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处世、待人、接物教你统统放下;放下之后,你的清净心、真心自然现前。菩萨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纲领。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重要性,要认真去做。不仅身外之物要放下,最重要的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把所有一切念头放下;因为妄想、执着是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为什么不能得念佛三昧?我们参禅,别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我们研教不能够大开圆解,我们持呪学密得不到三密相应。你仔细找找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就是妄想、执着。这些首先要把它布施掉、舍掉。不把这些东西舍掉,道业永远没办法成就,所以这是修学的第一个科目放下,要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学佛经象:牛吃草,需要不只一遍的咀嚼,照这样的速度,怕是这一辈子都难成就阿?你看这经文::“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它在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无知是无所不知的本体,无所不知是无知的作用。
    第一遍愣没明白,又读一遍,才感觉:好像是这个理儿!不过,还是迷迷糊糊,无知是般若?
    • 初次试着看佛经,白话文:地藏经的启示!
    • 赞叹就是宣扬?赞叹是宣扬的意思吗?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意思了吗?经文:
      大赞叹光明云:赞叹就是宣扬,我们自已得到佛法利益之后,一定要把这殊胜法门介绍给别人,普遍弘扬,辗转介绍,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正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大赞叹光明云。
    • 经文:地藏本愿的法门是修行的基础,无论你将来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统统是以地藏本愿做基础。换句话说,学佛就是从地藏本愿下手,从这个地方开始。
      • 可以解释一下原因吗? 或者出自何典?
        • 这儿,我是拷贝大师的话。
          • Thanks!
        • 我哪会解释,刚刚开始看。
      • 找到一个法师教给大家学佛法的先后顺序:(声明:啥也不懂,正在读,里面内容完全只是拷贝)
        先从地藏菩萨学起,地藏法门就是三福,地藏经是三福的详细讲解。从这个法门再提升,是大慈大悲,学观音菩萨的法门。从大慈大悲然后求大智慧,是文殊法门。一直到普贤大行,就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样样如法,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内证、自行、化他,这是圆满的功德。
        • 到什么阶段就可以学方舟子呢?
          • 都快不想跟你说话了,问你什么问题,答不上来,有什么意思!我的感觉:不管信仰什么,至少能把自己信仰的东西自己搞明白,别人问,能引导别人,光会说些不占边的话,有啥意思!
            • 沾了就是沾了, 用了方舟子, 何必又撇清?万事总有因果,如果都可以飘飘然抽身,岂不太容易,还修炼作甚?方舟子已在你心中。当然这不是您宣扬佛法的障碍。您继续,我不打搅了
    • 我们不是出家人,我看如果想做到下面经文里的要求,必须得出家,这个标准应该是针对出家人定的吧?(关于布施)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希施:我在早年刚接解佛法时,有一个机缘认识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大德。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我向他请教:“我现在知道佛法非常殊胜,非常之好,我很想能很快的入门,请大师指点我入门的方法。”问题提出之后,章嘉大师没有说话,一直看着我,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说,两个人都像入定。他看着我,我看着他,我在等他回话。半小时后,他说话了,说了一个字:“有。”之后又不说话。等了五分钟,然后开口给我讲了六个字:“看很破、放得下。”第一次见面,两小时里,眼睛看眼睛,没有话讲,这种摄受的力量非常强大,一生都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言语简单,简短有力量,没有一个字的废话。我接着请教:“从哪里下手呢?”差不多等了二十分钟,说了两个字:“布施。”第一次见面,只谈这么几句话,真是一个字也没忘掉。我向他告辞,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非常慈祥的嘱咐我,说:“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那时学佛才一个月,居然真听话,回去照做,学布施。开始学布施很难,那时候物资缺乏,待遇微薄,生活清苦,布施比割肉还痛苦。可是老师教我,我只好学。最初布施自己不要的东西,用旧的、不喜欢的,可以割爱给别人。过了一、二年就进步了,自己用的、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布施。最后就更进一步,有些东西自己还没用,别人有缺乏,我也能布施。

      我做了六年,布施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换洗衣服与睡觉的铺盖,此时,出家的因缘成熟了,非常不可思议。那时候,老师没有把理论告诉我,我是受他慈悲的摄受,对他非常敬仰,他的话我句句都听,句句都去做,把它在生活当中做到。

      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很难,因为没有看破;如果看破,放下就容易。看破是智慧、是学问,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我们初学只晓得把财物、身外之物放下舍掉;其实,菩萨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内心的烦恼布施掉。把烦恼、忧虑、牵挂放下,统统布施掉。把病痛布施掉,身体就健康了。我们有生死,生死也布施掉,就能不生不死。这才是布施的真实义。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心里什么都不想,一切法就不生了。只要有念头,就是生灭。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叫生灭心,如此,就有生死,有轮回。生死轮回从生灭心变现出来的。佛常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是如来果地上真实境界。要想把光明云里现的大圆满境界统统呈现在我们眼前,必须要把生灭心舍掉。这是真实达到究竟根本的一层。我们今天是凡夫,这一层功夫不可能做到。那么,从哪里做起?从身外之物舍起,逐渐把我们的贪瞋痴慢先淡薄,然后才能舍离,最后才能够根本舍弃,这才能证得大圆满。我们自性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自自然然就现前。佛教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六度),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处世、待人、接物教你统统放下;放下之后,你的清净心、真心自然现前。菩萨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纲领。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重要性,要认真去做。不仅身外之物要放下,最重要的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把所有一切念头放下;因为妄想、执着是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为什么不能得念佛三昧?我们参禅,别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我们研教不能够大开圆解,我们持呪学密得不到三密相应。你仔细找找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就是妄想、执着。这些首先要把它布施掉、舍掉。不把这些东西舍掉,道业永远没办法成就,所以这是修学的第一个科目放下,要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入菩萨行论中第5品正知正念中提到,六度其实都是从“心”的角度来说的,比如布施,就是要从心上学会舍弃,学会对万事万物的不执着,而不单单是外在的布施,要不然,
        佛陀未成佛时发愿要布施所有众生让他们摆脱贫困,现在还有很多众生贫困,佛陀却已经圆满了布施度,已经示现成佛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圆满布施度,乃至所有的六度,都是从心上来讲的。
        • 我指的是这句:菩萨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内心的烦恼布施掉。把烦恼、忧虑、牵挂放下,统统布施掉。作为俗人,有工作、家庭、孩子、世俗的生活等,想统统布施掉,还真不容易做到,几乎是不可能作到,除非出家了,可能好些。
          • 布施,也就是您引用的”内心的烦恼布施掉“,也就是不执着。作为生活在世俗的居士,必然会有工作、家庭、孩子等,我们要做的是认清他们的本质,而不执着,并不是要把工作、生活抛弃。-这些是完全能做到的,只要慢慢学习去做。
    • 呵呵,感觉您的起点有点高。你说的经文,很多学了很多年也不一定理解的全对,包括我。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说白了,佛教是一个调心的过程。所以。。。
      学佛不是要我们当世成就多大,而是慢慢学会调伏内心,不被烦恼所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凿磨佛法的道理,然后真的能在自己的内心存在(说的专业点就是改变自己心的自相续),这样就会发现自己慢慢烦恼少了,智慧多了。举个例子,以前有人我大声说话,我就回很生气,但是有一次,我想我生气的心情从哪里来得,为什么过一会,心情又变好了,仔细看一下内心,所谓心情也不知从哪里生出来的,所以就不当真了,也就马上不生气了。

      另外,所谓布施,也是训练心的过程,让你学会放下我执,并不是要您施舍你全部的东西。当你愿意给别人你所喜欢的东西,你的布施心就圆满了。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做,并不是要出家。其实,每个佛教徒,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照顾,又何必谈利益众生呢?

      我自己的经验,入菩萨行论的课程,非常好,里面讲了很多佛教的基本知识,道理和名次。而且是影音文件(AVI),你可以下载了慢慢看。你可以参考网址。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
      • 初想学佛的经历!大家都这样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看起,就到处瞎逛,寻找起点入口,好不容易发现‘yellow(fenyullow)’说自己从地藏经开始,自己也就去
        搜索地藏经,最终搜到一个认为还比较容易懂得网站:

        http://www.suttaworld.org/gbk/latest_t/dgk/dgk-06.htm,

        开始读,读着读着就发现了经文::“地藏本愿的法门是修行的基础,无论你将来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统统是以地藏本愿做基础。换句话说,学佛就是从地藏本愿下手,从这个地方开始。”

        正庆幸终于结束了瞎逛,找到了起点,不想你又说:感觉您的起点有点高?到底佛学真正的类似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在哪里?这学佛还着实真不容易!没人指点,真是难,连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就搞不懂。如果找对了,类似找到:小学、中学、大学的顺序,可能就学下去了,如果先找到了大学的课程,一读头就大了,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吧?
        • 佛陀之所以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正因为如此,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入门和高级课程,无论从哪一门深入,都是不离开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
          • 八万四千法门之外还有很多附佛外道,假佛僧,怎样识别与防范呢?
            • 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来辨别。比如法轮功,认为用一个长转的法轮在那里不生不灭,那么就违背了诸行无常,那就不是正道。
              • 那法轮如何生灭呢,法轮常转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不转?好奇一下哈,想知道正信的理解是什么?没有挑刺的意思啊。还有其他比如宇宙太空都请麻烦谈谈如何生灭问题。
                • 比如说诸行无常,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常,不能常在。那么任何法轮乃至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和灭亡的过程。具体每一个事物的生起坏灭都有不同的因缘,但是相同的是必然有产生和灭亡。
                  • 法轮这事最近影响大,多问两句,是不是以前转过的,后来不转了,李大师说他又转了。正信是认为转法轮已经灭亡了,所以他不能又转了。还是认为李大师之前之后法轮又转过, 但和李大师转的无关?到底分歧在哪儿呢?
                    • 法轮常转在佛教中的简单还以是说佛法常驻,不停的在时间传播而已,并不是有一个什么轮子在转。
    •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句话是师承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只是老子的这个大徒弟释迦牟尼学艺未精,它的再传弟子就更可想而知了。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